|
||
禪宗十牛圖釋義作者:【宋】廓庵師遠 釋義:東方陽熹
四、得牛竭盡神通獲得渠,心強力壯卒難除; 著語:久埋郊外,今日逢渠;由境勝以難追,戀芳叢而不已。頑心尚勇,野性猶存;欲得純和,必加鞭撻。 標題釋義:如果說上一階段“見牛”算是見道,這一階段“得牛”則可勉強算是得道。 概論:通過上面的圖像可以得知,人們雖然栓住了牛,但牛的野性十足,拼命的想掙脫韁繩,此時人力小,牛力大,若不用力拽住韁繩,稍有松弛,牛便得而復失。也就是說,此時人們雖然牽住了牛,但牛尚未真正歸己所有。 偈語釋義:竭盡神通獲得渠:神,即是心。“神通”者,自心悟自心,自心找自心,自心通自心。整句是說,人們通過不斷的參悟,終于通本達源,知道牛(心)就在自己的家中,牛(心)本來無得無失。 心強力壯卒難除:人們雖然知道了心本無得失來去的道理,但自心的習性稟性深厚,很難化除,如同蠻牛一樣,難調難伏。 有時纔到高原上,又入煙云深處居:才到高原上,清晰可見;又入煙云中,不見了蹤影。此是說,由于習性稟性、以及各種的執著妄想,導致自心旋悟旋迷,忽明忽暗。 著語釋義:久埋郊外,今日逢渠:本來無失,何曾有得?所謂的失,不過是“久埋郊外”,即被外塵相所迷,障蔽無明,不顯了而已。如今人們雖然已經“得牛”,證悟了“即心即佛”的道理,但習性稟性深厚,自性尚未恢復本來的光明,故此處云“今日逢渠”,而不說“今日復明”。“渠”喻為大道。“今日逢渠”意思是說,此時人們已經通本達源,知道佛即是心,心本來沒有得失來去的道理。 由境勝以難追,戀芳叢而不已:人們雖然知道了佛即是心,心本無得失,但由于積習尚在,難以安住本性,常常被外塵相所迷所轉,而且內心情欲熾盛,依然十分貪戀紅塵幻境。 頑心尚勇,野性猶存:頑心,指后天之人心,即貪心、嗔心、癡迷心,以及各種的執著妄想。尚勇,意指邪見熾盛,狂心不歇。野性,即習性稟性。 欲得純和,必加鞭撻:雖說菩提自性本來清凈,本來安定,本來無染,但由于多生的積習,牛(心)的野性甚強,在此階段,學佛者必須對自己嚴加管制,降伏自心,勿令放逸,牛(心)才會安靜平和。無欲則清,無障則明。此時的修行者如同金礦,雖然含金量與佛祖無二無別,但必須滌盡后天的渣滓,去除一切的欲望和障蔽,才能夠煉成純金。 結語:修行者雖然已經得到了牛(心),但牛(心)的性情玩劣,習性稟性深厚,難調難馭,此時若不知降牛之法,無有對治之功,到手之牛,仍會掙脫韁繩,得而復失。故普照禪師云:“頓悟雖同佛,多生習氣深;風停波尚涌,理現念猶侵。”又云:“往往利根之輩,不費多力打發此事,便生容易之心,更不修治,日久月深,依前流浪,未免輪回。豈可以一期所悟,便撥置后修耶!”也就是說,學佛者修到此,尚未真正出離,若不能降伏自心,無后面“牧牛”等種種手段和工程,即使得到了“牛”,命終仍不免輪回。 “欲得純和,必加鞭撻”是現階段的重點。因為學佛者在此階段還沒有真正臻至一真法界,礦未成金,如果此時人們認為菩提自性本無得失,本來清凈,既無須對治,也無須修治,稍有放逸,便會隨順習性稟性而去,如此漸行漸遠,牛雖得而復失。 世間沒有誰愿意接受“鞭撻”和管制,但人們要想降伏自心,此又是不可或缺的功行。“鞭撻”,是煉心煉性的基本階段,這個階段的煉性,不出對治之功和降心之法。 “有病不服藥,是病故難除。”所謂的對治之功,就是有什么毛病,用什么樣的藥治療。譬如,貪慳者,用布施進行對治;嗔恚者,用忍辱進行對治;淫邪者,用持戒進行對治;愚癡者,用智慧進行對治;散亂者,用禪定進行對治;懈怠者,用精進進行對治……。 所謂的降心之法,就是“迷來悟度,邪來正度”。曾子三思,即“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,顏子四勿,“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”,皆是對自心嚴加管制,嚴加看護的“鞭撻”之法、煉性之法。 |
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