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
《東方陽熹言道錄》一○四、為什么說佛不度佛作者:東方陽熹 一位同學問我:《菩提達摩大師血脈論》中所說的“佛不度佛”,到底該怎樣理解? 此是從理法界而言,因為眾生自心本無來去,本無得失,本無垢凈,本來是佛,眾生成佛,不過是還其所本有,非他人所給予,故曰佛不度佛。 但從事法界來說,“實有眾生可度,若無眾生可度,則菩薩又何須行六度萬行也。”,“眾生何嘗不是受菩薩所度,菩薩又何嘗不是度眾生。”。惠能在送柴途中,聞一客誦《金剛經》,心即開悟,可見其根性超凡。惠能后至五祖弘忍大師處,“祖以袈裟遮圍。不令人見。為說《金剛經》。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惠能言下大悟。一切萬法。不離自性。遂啟祖言。何期自性。本自清凈。何期自性。本不生滅。何期自性。本自具足。何期自性。本無動搖。何期自性。能生萬法。”。惠能既是開悟之人,為何還要去黃梅五祖處求法?以惠能之根性,尚須五祖口傳親授,才能夠明見本來,何況一般的劣智凡夫? 五祖為什么不以袈裟遮圍為神秀講《金剛經》呢?因為神秀沒有那個根基,即使給他講,也是對牛彈琴。通過這個案例可以得知,佛不但度佛,而且佛是有法可傳,有法可授,因人施教的。 當今的一些學佛者不了中道,一聽佛不度佛,一無所得,便以為成佛那么簡單,只要放下就是,講法者都成了哄人之套,佛法全成了妄語;一聽佛度佛,又執著于佛的名相和經典文字;此皆是落于兩端的偏見。 長老須菩提已經證得阿羅漢的果位,尚“粗塵已遣,細惑難融。”,仍須向釋迦牟尼佛請教“如何能使妄念心降伏”的道理,可當今一些自性尚且不識的愚癡鈍根,不思光陰短暫,生命無常,不虛心向善知識請益,以為無須修習,無須求證,只要放下,即可成佛,乃至動輒侮賢謗圣,如此豈不大錯! 當今的大多數修行者,靜則落于無想、頑空、斷滅,動則落于聲塵,卻終日里口稱修行、放下,真不知修個什么,放下什么。豈不知,執著于修行、放下二字,尚屬法塵留礙,如此如何達到“任運騰騰,騰騰任運”,性相一如的境界? 五祖弘忍大師云:“不識本心。學法無益。”,《周易闡真》云:“蓋了性了命之學,全在窮理上定優劣,明的一分,行的一分,明的十分,行的十分,或知性而不知命,或知命而不知性,或知有為而不知無為,或知無為而不知有為,此皆是窮理不徹,而行持必不通。然則窮理工夫,須要剝去一層又一層,直剝到道之骨髓處,無些子疑惑,方是真知灼見。若未到道之骨髓處,猶有隔礙,未云得真,不可妄動,自招其禍。”,由此可知,成佛成道,決非單純放下二字那么簡單。 開悟見性始修行,至此方知不二法。其實莫說開悟見性者尚有“細惑”須帶解決(此謂之向上功夫),即使是明道者,仍有不明之事(孔子入太廟,每事問),故“明者常觀自己暗,賢者認定自己愚。”。子曰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驕且吝,其余不足觀也已。”。可當今一些學佛修道者,自恃聰明,妄自尊大,偶得一章半句,便自以為得道,甚至口出狂言,侮賢謗圣,此等自以為是,忘恩負義的“楊胭脂”之流,不可理喻也! 寫于:2008年10月05日
|
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