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
戒淫正法作者:東方陽熹
以下問題是小米同學提出的: “在下保持單身,從未嘗過男女之事,也許是因對性事始終存有好奇之心,或受環境與習性所影響,常出現無法克制生理沖動而自行排解的行為。在下認為煉心首要任務即為去淫,但卻始終無法戰勝之。請教站長有無化解淫欲之妙法,感激不盡!” 本人十分贊賞小米同學能夠坦誠面對自己的問題,并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。在當今這個人欲橫流的社會,小米同學提出的這個問題很具有普遍性,也很實際。因此,本人決定專題回答他的問題,以使更多的學佛修道者能夠從中受益。 飲食、男女,乃人生之大欲。因此說,食色最能夠迷失本性,也最難去除。人們能夠正視他,并尋找去除他的方法,這就是良好的開始。 一、 淫欲的危害 夫妻之間正常有度的性生活,不屬于邪淫。有關邪淫和縱欲對人的危害不勝枚舉,本人大致將其歸納為以下五點: 1.損陰德、損福德。例如會使人破財,發生意外災禍等等。 2.損身體,折壽。損害腎臟、肝臟。縱欲無度的人,腎水枯竭,肝木得不到滋潤,肝、腎容易患病。又,腎主骨,縱欲的人容易患骨骼方面的疾病。 3.淫欲損腦,損傷智力。真水下瀉,不能逆返,因此,好淫者都比較愚鈍,可謂色令智昏。 4.水濁則貪。淫欲會助長人的貪心,使人貪財、貪吃,戀慕虛榮。 5.永不明心。淫欲不去,真精走失,五氣不能朝元,學佛修道者永不明心。 萬惡淫為首。邪淫的報應有報在自身者,有報在妻女者;有報在今生者,有報在來世者,學佛修道者不可不戒慎恐懼。性病、愛滋病,是看得見的報應,而看不見的報應更為殘甚,有轉世為禽獸者,有轉世淪為娼妓者……。 本站的“道德書籍”欄目中,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和書籍,讀者可以下載閱讀。有關淫欲對人的損害,在此就不一一論述了。 二、戒除淫欲的正確方法: 淫欲既是一種生理現象,也是一種業力。許多人認為一個人生理條件好,性欲才旺盛。其實不是這樣,一個人的生理條件越好,身心應該是越平和,越無欲,越安寧。 淫欲是后天的人心,而不是先天的道心。心本清凈無欲,因此,一個人在清靜自然的狀況下,是沒有淫欲的。 淫欲的產生,一是被色相所迷,二是業力所感。有些人生來淫欲就特別旺盛,并因淫欲犯下種種的過錯,這就是往昔因中造下的業。 某些學佛修道者為了戒除淫欲,或弄個戒淫咒在那兒念,或強行克制,到頭來不但解決不了根本性問題,還弄得精神負擔很重。本人認為,戒除淫欲的正法無非以下幾種: 1.明理。 此是唯一能夠從根本上徹底戒除淫欲的方法。 《菩提達摩大師血脈論》中說:“問曰:白衣有妻子,淫欲不除,憑何得成佛?答曰:只言見性,不言淫欲。只為不見性;但得見性,淫欲本來空寂,自爾斷除,亦不樂著,縱有余習,不能為害。何以故?性本清凈故。雖處在五蘊色身中,其性本來清凈,染污不得。” 一些學佛者見到此文,便誤認為不除淫欲一樣能夠成佛,其實達摩祖師說的不是這個意思。達摩祖師是在直指人心,是在表達“但得見性,淫欲本來空寂,自爾斷除。”的道理。 意識決定思想,思想決定行為。一個真正明理見性的人,因為看破了事物的本質,思想意識發生了改變,所以淫欲不用刻意的去戒,自然就漸漸的沒有了……。 此是通過明理,見性,真實修養得以實現的。 2.持戒。 學佛者要戒除五葷三厭。 我發現欲望之間是相互關聯的。一個人如果能夠戒食酒肉、刺激性食物,做到吃長素,其它的各種欲望都會相應的變淡。 酒色二字常常連在一起。因為酒能夠亂性,促發人的情欲,所以立志戒淫者一定要戒酒。 3.細節。 學佛修道者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要注意,不要被心外的事物所引誘。例如,自覺抵制互聯網,電視上的色情內容,不要在臥室中粘貼會誘發性欲的圖畫等。 4.量化。 戒淫要設定目標,并進行量化,逐漸減少,直至去除。 有關細節量化的詳細論述,可見“道德經講義-學佛修道的科學”。 5.消除淫業。 多積功善,不要造孽。 ①.不要復制和傳播淫穢光盤、書籍,不要引誘他人行淫。 ②.不要做不義之事。如奸淫他人妻女,勾引,誘奸等等。 ③.造善書,行善事,講戒律,幫助和鼓勵他人戒除淫欲。 觀音大士在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傳燈真解》中說“外面邪淫。此與禽獸無異。自有國法誅之。冥譴罰之。果報顯之。何用吾之饒舌。吾之所言。特為修真之士。與稍知禮義者。度其苦厄耳。” 又云:“此關若打不破。看不空。任是英雄才子俱為虛生人世。尚望成仙成佛乎。” 由此可知,學佛修道者,不能戰勝淫欲,永不能明心。聽吾偈曰: 古人造字禮義全。 東方陽熹
|
||
|